【办学20周年】中南民族大学贺昌盛教授莅校讲学
来源: 语言文学系 作者: 编辑:陈世昌 审核:仰姝 发表日期:2023-10-15 13:50:45 被阅读[]次


本网讯 为喜迎办学二十周年,活跃学术思想,营造浓厚人文氛围,10月13日下午,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贺昌盛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文学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师生代表现场聆听,院长李明清教授主持讲座。



贺教授围绕“何谓‘现代中国文学’”的讲座主题,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等三个层面和“时间/历史”维度的维度,对“现代”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从人文学、修辞学、审美学、观念论等视域对“文学”这个概念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接着他讲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理性现代性和审美(反)现代性的内涵,指出了现代性的未成型形态及“现代中国文学”的一般维度。最后,他介绍了当下“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转向和“文学研究”路向。他指出“文学研究的是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文学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做学问要有质疑精神”,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继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贺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厚重渊博的理论积累、优雅智性的学者风范,赢得了与会师生由衷的赞叹和钦佩,掌声不断。正如院长李明清教授援引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贺教授能够在常识中发现问题,引导我们要学会不断地思考和质疑。

随后,贺昌盛教授在文学楼201会议室为30余名文学类专业中青年教师作了题为“文学类项目申报与学科建设”的专题报告会,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志平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贺昌盛教授结合此前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执教经历,就学科建设给予了众多宝贵的指导意见,他提出三个举措:一是要“扬长避短”,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要“家常里短”,成立学术交流工作坊,打造研究的前沿阵地;三是要“取长补短”,跨文化、跨学科,交叉合作开展“新文科”建设。

接着,贺昌盛教授详细地讲解了文学类课题申报的注意事项,包括如何选题、课题的类型、课题申报书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他表示,青年教师要多发表有见地的文章,即使是普刊也能为以后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余志平教授总结指出,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课题申报题目要亮眼、论证要有力,平时要积累。青年教师要刻苦勤奋,潜心做好学问。


人物简介:贺昌盛,2004-2020年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现代文论、文艺学学术史。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他译著、参著、编著等著作10余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厦门大学学报》《扬子江评论》等知名文学期刊发表CSSCI论文50余篇,以《现代“形式”意识的自觉——以王国维“古雅”说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论文被新华文摘、南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4项。


(供稿:学生记者 朱聪伶 陈凤仪 见习学生记者 杨东行)